引先进教育理念 促乡村教育发展
——桃江县三堂街镇中学郭辉校长优秀事迹简介
郭辉同志于1996年参加工作,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在乡村学校教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2015年就任三堂街镇中学校长。作为校长,他情注农村教育,率先垂范,敢于改革,勇于实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一、以育人为目标,规范学校管理
二十七年的农村教育工作经验,多年的管理岗位工作使他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他着眼于农村环境下的教育,从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了学校各项制度,并认真实施,使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制度,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他重视安全教育,利用每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板报、橱窗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学校还配齐安全教育读本、开足安全教育课程,要求班主任老师认真上好每节安全课,并通过班级的一体机定期给学生播放安全视频,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溺水、防一氧化碳中毒、防挤压踩踏、防性侵防欺凌等安全教育。这一切工作的开展,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有效预防和杜绝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多年来,三堂街镇中学安全实现了零事故的目标。
他十分重视团队建设,坚持“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教师通过参加县组织的骨干培训和校本培训,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文化业务素质。
二、注重学生养成教育,以活动培育学生
为使学生养成教育系统化,他坚持组织全体师生一周一例会,一会一主题,以新《中小学生守则》基础内容为准则,对文明、守纪、学习、卫生、劳动安全等方面的好习惯提出具体详实的要求,制定了《三堂街镇中学毕业班质量管理全面推进实施方案》,强化班级管理的力度,引导学生从细节做起,逐步规范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以课后服务为契机,促使社团活动常规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成立了涉及经典诵读、书法、绘画、排球、篮球、乒乓球、音乐、舞蹈等8个社团,使每名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体育特长和一项艺术技能,着实开展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让学生在比赛中陶冶情操,在活动中提高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创新科学管理,彰显人文关怀
作为校长,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应该在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郭辉校长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作法为:
首先,依据学校实际,学校教职工代表制定了一套精细的教育工作考核方案,以人为本,精细划分,民主决策,全员监督,把工作细化,具体量化,以分值定成绩,打破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局面。
其次,作为校长,率先垂范。他要求教师做到的,郭校长首先自己做到,教师做不到的,他也努力坚持做到。每天到校最早的老师,也能看到他在校园内巡视的身影。为了预防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不论值班与否,他几乎每天课间时间都在操场上、教学楼、放学时的校门口巡查。值日教师们在他的影响下也都认真负责地做好此项工作。多年来,他坚持每期带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所以他手下的行政人员都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有的行政人员还担任了班主任工作,这样学校课务安排都非常顺利,班主任也都争着来当。
再者,郭辉校长能做到以校为家。他一周回家一次,有时甚至几周才回家一次。他母亲脑梗偏瘫多年,却不能留在病床前尽孝,少了对病魔缠身多年的母亲的关心,也少了对家中妻子和孩子的关爱,因为身后还有更大的“家”需要他,农村孩子们渴望知识目光吸引了他。这种以身作则的作风,深得老师们敬佩。
工作中他处处按章办事遵循原则的同时,又时时对师生们彰显人文关怀。谁家有困难,他都会非常关心,并尽可能的提供帮助和照顾。2019年,我校张正冬老师的爱人符显良因突发血癌住院,他了解情况后,号召全体师生开展了捐献爱心的活动,短短的几天,全校师生积极捐款6000多元,郭校长亲自带领张正冬老师四处筹款,用实际行动和精神传递,坚定了符显良战胜病魔的决心。
四、改善办学条件,建设美丽校园
郭校长上任之时,正是学校面临困难最大的时期,学校没有厨房,挤在一个不到三十平方的临时搭建的小屋里炒菜;校园地面小坑洼罗列;几十个教职工挤在一栋由学生宿舍改建成的还是石棉瓦的老房子里面,甚至有许多还是两个教师住一间房;教室内的桌椅用了近二十年;学校电路与周边农户同用,经常停电,隐患重重。面对这一切的困难,他并没有因此而却步,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在中心校领导的带领下,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申请资金,寻求帮助,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得到了上级领导在各方面特别是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重建了学校厨房和食堂;硬化了校园路面,绿化了校园;增添了塑胶跑道和场地;更换了学生寝室的门窗;重新规划了全校的电路;把全部教室进行了粉刷;多媒体进了课堂等。通过这些工作,促进了教育均衡,缩小了城乡软硬件的差距。为了给农村的孩子们建设一个基本的学习环境,他牺牲了几乎所有节假日。
多年来他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勤政廉洁的行为,敬业高效的工作态度,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也赢得了学生、老师和社会的连连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