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 奋进”之笔写好乡村教育
——安化县梅城镇完小刘喜红教师优秀事迹简介
刘喜红,安化县梅城镇完小一级教师。1999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学。从教24年中,她用爱和责任浇灌学生成长,以“实干、奋进”为座右铭,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教学业绩突出,深受学生喜爱、家长、同事、领导好评。
一、倾注爱心,塑造灵魂,一个默默奉献的班主任
“当一名班主任是一件幸福的事。”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在班主任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毫无怨言。工作中,经常利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去塑造学生那小小的心灵。在她的教学字典里,没有“差生”一词,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不给孩子贴标签是刘喜红老师最基本的原则。一直以来,她总是无微不至给予学生以关爱,用爱滋润着学生,用情感染着学生。特别对班级的困难学生与留守儿童,她真正做到“三常”、“一沟通”。常常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乏;常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使其性格不孤僻;常常进行上门走访,了解孩子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电话交流沟通,并提供及时帮助。用关爱、亲情,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不孤单,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并健康快乐的成长。记得有一年,班上转来一个叫陈涛的单亲留守儿童,因家庭特殊,被寄读在其姑姑家,姑姑因在农贸市场做水果生意,很少有时间管他,故其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也不自觉,学习任务经常没有完成,性格也相当孤僻。看到这种情况,刘喜红老师经常把他带回家,无偿地给他辅导学习,并在生活上给予关爱。一期下来,他学习进步很快,更主要的是,孩子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至今,这个学生一直叫她为“刘妈妈”。
2022年下期,面对严峻的新冠疫情,根据上级要求,学生转为线上学习。作为班主任的她,一方面为确保学生“停课不停学”,积极组织科任教师通过线上教学、在线答疑等多种形式保证学生学习进度。其次,她以全新的H5图文视频形式宣传抗“疫”工作,教育孩子居家不扎堆,学会做家务活。以阅读消除无聊。
刘喜红老师身材单瘦,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身体、家境都不是很好。前几年教师体检中发现她声带长有息肉、肝多发性囊肿、甲状腺结节等很多毛病。她家有一个肢体一级残疾的哥哥,平日里完全得靠70高龄的妈妈照顾,去年因突发脑梗,使得原本行动相当困难的他完全失去行动能力,年迈的母亲因家中无帮手无法照顾。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许多同事、领导都劝她暂时别担任班主任。但当时她正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班主任,考虑到学生只有一期就毕业了,怕孩子们因不适应等因素而影响成绩,她毅然把医生、同事的的话当成“耳边风”,说自己身体只是一些小毛病,没什么大碍,同时她把哥哥和妈妈从乡下接来,在书房临时开铺一起照顾。
二、初心不渝,深耕课堂,一个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一个教育者的初心就是以育人为己任。刘喜红老师一直坚守在一线讲台,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广阔的见闻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学中她重“导”轻“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自己朴实高效的教学风格。譬如教新课文,她特注重学习作者的立意、结构,修辞写法等。要学生从模学中思悟,形成自己的写作经验。学习字词重视多读,她不会让孩子反反复复简单抄写,而是通过字形、部首来理解字义。因此,学生很少需要回家抄抄写写,更多的是回家多阅读,多读课外书。现在学生都说:做刘老师的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上课有趣,作业又少。教学有法,课堂有效。
三、真诚以待,家校一体,一个平易近人的好朋友
“这是一个没有半点架子的好老师,是我们家长们的共同朋友。”这是家长对她的评价。刘喜红老师工作中重视家校沟通,经常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思想表现,每天下班后,电话、微信上、QQ里就是她与家长们的工作阵地,学生心理健康、学习行为是他们交流的永恒话题。交流中,她从不向家长告状,而是将心比心,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当家长面对调皮孩子无奈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对家长们说:孩子调皮、偷懒,我们老师急,理解你们比我们更急,但唯一解决的方法就是我们好好沟通,共同想办法帮助孩子,千万不能打骂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学生陈赋的妈妈说:“刘老师最了解我们家长的心声。以前我都怕接老师电话,现在接电话就没有压力了。和刘老师沟通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