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教育 奉献青春无悔
——沅江市新湾镇中心小学杨丽君教师优秀事迹简介
杨丽君,沅江市新湾镇中心小学教师。她已经在乡村教育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33个春秋,并担任班主任29年。这么多年来,她始终捧着一颗爱心,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追求,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坚持在教学一线,勤耕不辍,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挥洒汗水和心血,续写无悔的青春诗篇。
心中有爱,寓教于春风化雨
“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也要尽其所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进步”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毕生的教育信念和实践。她坚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她发现有学生趴在课桌上,不是大声呵斥,而是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善意提醒他,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发现有同学学习退步了,她会立即找其了解原因,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制定措施办法。班上的贫困学生孙建章,因为父亲患有轻度抑郁症,不能外出务工赚钱,导致父母离异,全靠年迈的奶奶照料孙建章。由于平时学习生活基本上没人管理,孙建章一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有时还找借口逃学。她得知孙建章的情况后,和学校领导一道几次上门做他的思想工作,并为他争取贫困生救济金,还自掏腰包为孙建章购买学习生活用品,从物质上、思想上帮助孙建章重新燃起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她深深知道,潜能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于潜能生,她总是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一样格外小心,做到多谈心、多帮助、多鼓励,并努力寻找和善于捕捉潜能生身上的闪光点趁势表扬,促其发光。学生杨福龙平时有点小淘气,学习成绩也不怎么好,但杨老师从不歧视他,而是对他更多一点耐心,给他“开小灶”讲解课业,同时,发现他劳动积极的闪光点,找适当的机会表扬他、肯定他,增强他的自信心、提高他的自尊心,鼓励帮助他向善向上。留守儿童张俊熙,父母感情不和,虽未离异,但各自在外打工,把他交给奶奶照看,对他的生活学习基本不管。她经常上门家访,并保持与他奶奶的联系,在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他的生活费有时不能及时交上来,都是她先垫付。每周星期五,她都会开车把他带到沅江的姑姑家中,让他感受到家和亲情的温暖。总之,她一直用自己温暖的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小过失,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她爱学生,学生也爱她。她仔细摸清每个学生的特点,不论是语言还是动作都勤于与孩子们亲近。每到下课,孩子们都爱叽叽喳喳的围着她。本学期,有个家长想把儿子转到其他学校上学,但他儿子不同意,说舍不得杨老师,只要杨老师还教他们,他就不转学。“亲其师、信其道”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专业修身,铸高尚师德师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是她时刻遵循并坚持的。她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和培训,经常“充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她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平时她总是保持庄重、大方、整洁、朴素的着装,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美感。在评价学生的言语中,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在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她都注意语言规范,特别注意表扬不失实、不超限,批评不贬斥、不刺伤。她还注重身教重于言教,严于律己,诚实守信,承诺的事情一定想方设法做到办好。她十分注意与同事的团结协作,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与同事相互谦敬、包容、礼让,与家长相互理解、支持,同事们都乐意与她共事,家长们也喜欢与她交流。
扎根农村,赤山岛上的美丽坚守
她1990年9月参加工作,从报到那天起,就无怨无悔的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自1990年以来至今,她一直在新湾镇中心小学任教,这里基础建设落后,条件比较艰苦,好多学生、同事都去了市里面学习、工作,她也羡慕过、动摇过,但是她还是坚定地留了下来。她说,农村的孩子其实跟城里的孩子一样,都渴望知识。农村的家长也跟城里的家长一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学到更多的知识。在乡村教书,他总能感觉到孩子们的单纯与快乐,家长的淳朴与厚爱。择一事终一生,为了让农村孩子也享受到城里面孩子一样的多姿多彩的教育,为了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她踏踏实实扎根农村,她爱这里的孩子们,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