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人去后
——忆祝光耀同志
杨中柱
祝光耀同志于1976年从广东省博罗县调来酃县工作(1994年5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酃县改名为炎陵县,为便于叙述,本文仍用原县名)。初来时在青石岗林场工作(该林场于1975年4月被国家计委批准列为全国9个主伐试点林场之一),很快就显露出德才兼备的素质和能力,先后担任青石岗林场党委办公室主任、策源公社党委书记,酃县政府副县长、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等职,1986年,林业部领导在酃县调研时,发现在山区酃县埋头苦干的光耀同志非常优秀,经组织推荐调任林业部工作,历任副司长、司长、林业部副部长、环保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等职。光耀同志在酃县工作十一年,做了很多好事、实事,深得干部群众的好评,本文仅撷取体现他酃县情怀的几个片段。
主政一方利长远
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县社两级党政机构基本瘫痪,法律规制被践踏破坏,许多工作都处于无政府状态。具体到酃县,突出表现是林业方面的乱砍滥伐之风越刮越大,遭到的损失十分严重,据1975年不完全统计,全县成片的毁林就有5万多亩,消耗的木材达40.5万立方米。不少社队不仅滥伐集体森林,有的还进入国有山林公开哄抢,那时经常在山上非法加工的锯台就有290多台,农闲时上山乱伐的劳力竟达1000人以上,发生较大的森林案件400多起,打伤护林人员150人次。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后,虽然抓过几次打击,但一直未煞住这股歪风。光耀同志担任分工管林业的副县长后,于1981年5月首先亲自带领工作组,下到水口公社木湾大队,通过调查研究,采取“包”字上山办法,然后进行山林定权发证工作。为了在全县推开这项工作,他在木湾试点成功后,又于当年9月上旬,组织有公社、科局负责人和林业干部共144人的队伍,到沔都公社的晓阳、瑞口等5个大队,扩大试点,培训骨干。在摸索经验、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很快在全县铺开“三查清三整顿”工作,即查清乱砍滥伐情况,整顿健全凭证、限额采伐制度;查清乱购乱销、竹木走私和投机倒把等违法行为,整顿竹木流通秩序;查清企事业单位基建用材手续,整顿林业系统内部的监管作风。与此同时,把“清查整顿”和“专项斗争”结合起来,对破坏森林的犯罪分子给予严厉的打击。在“三查清三整顿”中,共查处各类毁林案件282起,依法抓捕犯罪嫌疑人21人,行政拘留48人,罚款28人,印发19人的检讨书,没收非法乱砍的木材328.4立方米,楠竹9863根,为国家挽回数十万元经济损失。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乱砍滥伐的歪风很快便得到遏制。在此基础上,又从上到下,发动群众大抓灭荒造林、改造残疏林等造林工作。
198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开放南方集体林区木材市场精神下达后,他敏瑞地意识到对中央文件不可照搬照抄,不可一放了之,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贯彻落实。在还没有稳妥的方案之前,他暂时冻结全县木材收购和流通,组织调查组分赴广东、福建和本县林木主产区调查研究,提出了酃县木材市场开放的基本原则:“一个口子进,多条渠道流,木材价格随行就市,林农和林业场站收益按比例分成”。面对当时社会舆论、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机关的一时不理解与压力,经过充分准备,在中央1号文件下发三个月后,全县木材流通改革方案正式出台。通过这一方案的实施,全县木材市场全面放开,林木限额采伐,木材凭证运输和销售,木材价格随行就市,林政管理井然有序。在当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南方集体林区林政秩序普遍混乱,林农、企业、财政减收的情况下,酃县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当年木材生产就实现了“林农增收、木材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三增”可喜局面。此外,光耀同志还在残次林改造、科学营林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酃县后来的集体林集约经营和分类经营打下了良好基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得益于光耀同志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打下的良好基础,自1985年至1990年,全县仅基地造林就有16.08万亩,年均2.68万亩,保存率都在85%以上,使森林得到了休养生息,林业快速恢复和发展。据1992年省市林业部门的普查统计,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到639.79万立方米,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6年上升了10.3%。
光耀同志非常推崇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谷文昌,在林业部工作时带队深入到福建省东山县采访谷文昌栽树固沙的事迹,积极推动学习宣传谷文昌的活动,大力宣扬谷文昌精神,主张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际上他自己也是这样的县委书记,在主政酃县时,既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创新,又不盲从、不冒进,做了很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对于酃县的可持续发展居功至伟!
浓浓第二故乡情
光耀同志不仅在酃县任职时,为酃县的改革发展倾尽全力,干出了骄人的业绩,而且在调离酃县后,仍然关心帮助酃县的建设和发展,他这种不忘“第二故乡”的品德,非常可贵。
1991年国营酃县石冈林场,为使高山偏僻的森林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经呈报省林业厅批准,计划在海拔1500多米的大院至梨树洲的高山上修建一条林业公路,但修到翌年6月份,因建材涨价,造成部分资金缺口,如不及时解决,修建公路项目就有“下马”危险,既劳民伤财,还会遗害沿路的农民群众。祝光耀同志了解这一情况后,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很快批给专项资金20万元,提供低息贷款50万元,并建议青石岗林场向省里申报建设一座防火瞭望台的资金。这才使得林场这条高山公路如期建成,并发挥了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唐朝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云:“晴空一鹤排云上,引来诗情到碧宵。”林场修建的这条公路,现在也是“晴空一鹤”,引来了浓浓的“诗情”,这个“诗情”就是让大院至梨树洲这块井冈山时期的红色根据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走出“深闺”,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旅游观光和康养,特别是每到夏天经这条公路来到这里入住农家避暑的人络绎不绝,深山老林暮然成为一方旅游的热土,给原来深受闭塞之苦的林农开辟了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有的林农质朴地说:“搭帮祝书记帮助,我们才能建成这条新公路,看到这条路,就想起祝书记!”
光耀同志任职京官的几十年中,许多到北京办事的酃县人,遇到困难去找光耀同志求助,他总是以礼相待,能帮则帮,得到他帮助的,既有官方人士,也有普通的干部群众,实在帮不上忙的,他也说明原因。
光耀同志是一个最重情义的人。他离开酃县30年间,曾几次因公来到酃县,每次都要请一些老同志聚会,和大家谈谈心,给予鼓励和力所能及的帮助。记得1989年10月,他来参加酃县解放40周年庆祝活动,途径株洲市时就拟定了请老同志聚会的名单,其中也有我的名字,但因负责通知的同志遗漏,我未能接到通知而错过了老同志见面会,他在聚会后于晚上8时许还找到我家来看望我,令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感动。光耀同志官大架子不大,总是关爱他人,关爱群众,确是值得我们敬仰的领导干部!
后记
作者杨中柱,曾任酃县县委办公室主任、青石岗林场党委书记、酃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此文是杨中柱于2016年春节期间在病榻上留下的遗作,未及修改校正即病逝,其子杨晓平根据其手稿及材料于2019年9月19日在长沙加以整理,将文章标题由《我最敬仰的人》改为现在的《政声人去后》,20日带到八宝山,表达父子两代对敬爱的光耀同志的深情怀念!
主办:湖南胡教育杨基金会 技术支持:湖南指尖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湖南省益阳市桃花仑西路685号 电话:07374229658 邮箱:admin@zj.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