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南县南洲镇土地湖中学李顺民教师优秀事迹简介
李顺民同志,1986年秋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先后任教于南县明山头镇乡村学校、南县南洲镇土地湖中学。27个春秋,她基于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深刻认识与无比热爱,而扎根乡村脚踏实地默默耕耘:37个春秋,她坚守乡村教育与三尺讲台,把慈母般无私的爱倾注莘莘学子的心田,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爱生如子,乐为人梯
她在城郊土地湖中学工作25年来,一至任教初中数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她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倾注慈母般的爱心,只为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她曾家访了解到44班一女生杨容姐弟三人,母亲多病,父亲种田,家里十分困难,姐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了,杨容品学兼优,刚读完初一,二年一期开学三天了,还没来校报到。李老师又担心和她姐姐一样失学,便利用午休三次跑到她家做工作,以己求学经历,真诚的说服她父母,并热情鼓励杨容不要放弃,主动为她“答白”杂费。这一“答白”就是四个学期,还供给她的全部学习用品及学习资料。杨容真争气:2001届毕业会考,竟以826.5分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县一中。在一中还是品学兼优,2004届高三文科生年级前30名。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是杨容高三冲刺,也是她命运基本定向的关键一年,可她再次遇到困难。按理李老师作为她初中阶段的班主任,对她关心备至,已尽职责。当时一中距李老师家仅200米远,当李老师了解到杨容的困境和要延长时间加强晚自习的想法后,2003年8月便与她父母商量:说服自家五年级孩子跟奶奶住楼下,把孩子明窗净几的书房兼卧室,让给杨容住下,并提供其它生活方便,让她安心晚自习。她父母十分欣喜,感激不尽。2004年6月,李老师听到杨容高考上了重点本科线非常激动、热泪盈眶……学生的进步是她最大的快慰!
2009届毕业的75班学生陈勇、张凤、李明等同学,性格古怪、不服教、成绩差。李老师家访了解到都是其父母离异所致。但她深信:真诚的师爱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块。她从语文老师的作文《我的父亲》那里得知三位同学的父母离异后或寄住在爷爷家或伯父家,都在作文中真情流露:父母每次见面,只给点钱就走了,根本不关心他(她)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李老师了解他们因太缺乏父爱和母爱而性格古怪、不服教育,便想方设法亲近这三位同学:真诚理解、充分肯定、热切关心,帮助其尽快消除心中块垒……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终于打开了他(她)们的心扉。三个同学都哭叙了自己父母离异带来的伤痛愈苦恼。之后,他(她)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各方面进步很快。后来,陈勇、张凤成了班上的优生,李明成了学校优秀共青团员。
2014届毕业的88班学生杨卓,八年级下学期,因父母晚饭后“唠叨”他的学习问题,而与父母发生顶撞,冲出家门,当晚一夜不归,第二天没来学校读书。李老师闻讯后,放学就直奔他家(他家离校约500米),听他母亲叙说了有关情况,决定等他回家。晚饭时分,一个“金丝卷发”(他冲出家后在街上染发并烫了发)从后门溜进他家厨房,与李老师的目光正碰,不等李老师开口,智商高而脾气倔强的杨卓,便直呼“李老师,我不读书了!”李老师知道他的气还未消,便温和地安慰他道;“不急,你想明白了再说,我还会来的。”之后,李老师过两天上他门,一连“三顾茅庐请诸葛”,每次热情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化解了他的心结……一周后,杨卓高高兴兴回到校园,从此发愤学习,2014年终于考上南县一中,三年后考取大学,现就读于湘潭大学能源与动力专业硕士研究生。真诚无声的慈母般的师爱,挽救了一位优秀学子,也挽回了他一家的幸福。
她担任班主任工作25年来,像这样热切关心、爱护学生,转化后进生,精心培优辅潜的事例举不胜举。她发现问题,总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爱心感人,及时解决,始终用激励机制评价学生思想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进步。
高效课堂 成就学子
她明白:作为班主任,既要“传好道”,又要“授好业”。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她悟出:课堂是学生中学阶段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主战场,它的高效率是保证学习成绩优秀的关键,也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学习所无法比拟的,要想学得好,就要会听课。为此,她帮学生高效课堂拟定了切实可行的七大要则:永远自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听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听”则殆;与老师思维共舞,适应每位老师;领先一步,抢占课堂制高点;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阳光总在风雨后——战胜难题,挑战作业。作为数学老师又给自己创高效课堂这样策略:以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头脑,科学设计,教与学一体化;创新题例,注重开放探究;分层讲练,关注不同学生个性要求与发展;加强高效思维,提高解题速率。十年前,她就边教学,边探索、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体会十余篇。其中《数学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巧设课堂提问,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深入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均获得县级论文一等奖,后两篇分获市级一、二等奖;《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12年在《南县教研》第6期发表。因此,曾多次受到县局、中心校表彰与奖励。她十年前就努力实践着“从知识传授型”向“科研型”转变。她二十多年来,呕心沥血潜心研究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只为成就她一届又一届学子。
白云将一片洁白奉献给蓝天,江河把一腔澎湃倾吐于大地。她甘愿继续扎根乡村、坚守三尺讲台,在教育教学天地里,倾注爱心,默默耕耘:以无声师爱,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点亮莘莘学子的人生!